您当前的位置是:首页 >> 行业资讯 >> 形势分析

刘鹤:帮民营经济、中小企业解决最直接的困难,金融机构要敢贷、愿贷、能贷、会贷

发布时间:2021-01-22 10:32:50   文章来源:21世纪经济报道    您是第0位浏览者

1月21日,国务院促进中小企业发展工作领导小组第七次会议在北京召开。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院副总理、国务院促进中小企业发展工作领导小组组长刘鹤主持会议并讲话。

会议指出,中小企业和民营经济高度重叠,是保市场主体、保就业的主力军,当前全球疫情和世界经济存在较大不确定性,民营经济、中小企业仍面临市场有效需求不足、原材料和用工成本上升等诸多困难,需要加强有针对性的精准帮扶。要努力帮助民营经济、中小企业解决最直接的现实困难。

面对疫情严重冲击,为帮助民营企业、中小企业渡过难关,我国去年出台一系列政策措施,不过近期多项应对疫情的阶段性税费减免措施即将到期。受访专家认为,今年全球疫情和世界经济仍面临严峻挑战,有效需求疲弱的局面仍未完全改观,对于中小企业的纾困政策要分类调整,设置过渡期,把握好政策的连续性、稳定性和可持续性。

上述会议要求,围绕抓好政策体系、服务体系、发展环境三个领域,聚焦着力缓解中小企业融资难、融资贵,着力加强中小企业合法权益保护两个重点,紧盯提升中小企业创新能力和专业化水平这一目标,努力构建中小企业“321”工作体系。

作为扶持中小企业的工作纲领,中小企业“321”工作体系将在今年持续推进。中国将加快“十四五”促进中小企业发展规划编制和中小企业划型标准规定修订,抓好中小企业发展环境第三方评估实施中小企业专业化能力提升工程,通过3~5年时间,带动孵化百万家创新型中小企业,培育十万家省级“专精特新”中小企业。

而针对中小企企业面临的融资难、融资贵问题,会议强调,金融机构要不断提升能力,做到敢贷、愿贷、能贷、会贷。

要做到这一点,归根到底是解决银行服务小微企业的内生动力问题。这需要依托大数据等技术创新,出台一系列差异化的监管激励政策和引导措施,逐一解决金融机构对中小企业惜贷、惧贷的难题。


帮民营经济、中小企业解决最直接的现实困难


会议认为,中小企业的韧性是我国经济韧性的重要基础。中小企业和民营经济高度重叠,是保市场主体、保就业的主力军,是提升产业链供应链稳定性和竞争力的关键环节,是解决关键核心技术“卡脖子”问题的重要力量,是构建新发展格局的有力支撑,具有举足轻重、事关全局的重要作用。

会议指出,当前全球疫情和世界经济存在较大不确定性,中小企业仍面临市场有效需求不足、原材料和用工成本上升等诸多困难,需要加强有针对性的精准帮扶。

会议强调,要解放思想、提高认识,努力帮助民营经济、中小企业解决最直接的现实困难。要把握好政策的连续性、稳定性和可持续性,鼓励、支持、引导民营经济和中小企业健康发展。

工业和信息化部部长肖亚庆近日在接受采访时指出,保市场主体的关键是保中小企业的生存与发展,面对疫情严重冲击,为了帮助民营企业、中小企业渡过难关,中国果断出台一系列政策措施,做好税费和欠款的“减法”、信贷和服务的“加法”,全力助企纾困。

比如,加大国有企业拖欠民营和中小企业账款清偿力度,2020年1月至11月,全国累计清偿拖欠账款1841亿元。实施对中小微企业贷款阶段性延期还本付息、加大小微企业信用贷款支持等政策,惠及310多万户企业。

工信部中小企业局在2020年的工作总结中也指出,去年各部门推动各地出台了多项相关惠企政策、加大帮扶力度。通过税费减免、降低企业用电用气价格、减免房租等措施为企业减负,预计全年新增减税降费规模超2.5万亿元。

值得注意的是,部分应对疫情的税负减免政策即将或已经到期。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原副主任、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副理事长王一鸣1月19日向21世纪经济报道表示,今年必须高度关注宏观指标大幅转好,而微观主体却面临较大困难的问题。

他指出,当前疫情不确定性仍然较大,世界经济形势仍然复杂严峻,有效需求疲弱的局面仍未完全改观。去年,中小企业和民营企业受疫情冲击更为严重,目前市场需求不足、原材料成本提高、用工成本上升等因素,使得小微企业经营更加困难,亏损面仍然居高不下。因而,应对疫情的阶段性的税费减免缓政策,要分类调整,有个过渡期。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宏观经济研究部研究员张立群告诉21世纪经济报道,当前尤其需要关注的是,近期原材料等成本大幅上涨对中小企业的挤压效应,2020年12月主要原材料购进价格指数和出厂价格指数分别为68.0%和58.9%,高于上月5.4和2.4个百分点,均为2020年全年高点。原材料价格快速上涨加大了企业成本压力,12月反映原材料成本高的企业占比为49.4%,为近两年高点。

张立群指出,当前小型企业的恢复弱于大型企业,数量众多的小型企业和民营企业大都身处产业链下游,在上游原材料价格大幅上涨的情况下,其利润空间会受到挤压,对此应予以关注与帮扶。


构建中小企业“321”工作体系


会议指出,要坚定不移地贯彻“两个毫不动摇”,鼓励、支持、引导民营经济和中小企业健康发展,围绕抓好政策体系、服务体系、发展环境三个领域,聚焦着力缓解中小企业融资难、融资贵,着力加强中小企业合法权益保护两个重点,紧盯提升中小企业创新能力和专业化水平这一目标,努力构建中小企业“321”工作体系。

肖亚庆在近日的采访中指出,2021年助力中小企业政策将持续升级,其核心就是构建中小企业“321”工作体系,即围绕“政策、环境、服务”三个领域,聚焦“融资、权益保护”两个重点,紧盯“中小企业专业化能力和水平提升”一个目标,着力构建中小企业“321”工作体系。

具体包括如下内容:一是狠抓政策落实以及环境和服务优化。深化中小企业发展环境第三方评估,完善中小企业公共服务一体化平台,健全中小企业志愿服务体系,深入培育国家中小企业公共服务示范平台和小型微型企业创业创新示范基地。

二是加强融资服务和权益保护。加强政银企对接,深化产融合作,研究完善小微企业融资担保业务降费奖补政策,加强对国家中小企业发展基金政策引导。落实保障中小企业款项支付条例,防范新增拖欠。

三是实施中小企业专业化能力提升工程。健全优质企业梯度培育体系,力争通过3年至5年时间,遴选公告万家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培育十万家省级“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带动孵化百万家创新型中小企业。

四是促进大中小企业融通创新。实施企业管理创新提升专项行动和中小企业数字化赋能专项行动。推动龙头企业与“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合作,加快形成创新协同、产能共享、供应链互通的融通创新产业生态。

工信部中小企业局一位工作人员向21世纪经济报道介绍,在政策惠企上,今年将围绕“一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小企业促进法》),一条例(《保障中小企业款项支付条例》),两意见(中办国办《关于促进中小企业健康发展的指导意见》、17部门《关于健全支持中小企业发展制度的若干意见》)”,不断完善政策体系,加快“十四五”促进中小企业发展规划编制和中小企业划型标准规定修订工作。

在优化发展环境上,今年工信部将发挥领导小组办公室作用,加强部门联动和统筹协调,推动各地强化促进中小企业发展协调机制建设,推动惠企政策落地见效。抓好中小企业发展环境第三方评估,推动各地开展本地区第三方评估工作,形成上下联动、横向协同、覆盖全国的评估体系。

在服务体系上,去年工信部培育国家小型微型企业创业创新示范基地117家,国家中小企业公共服务示范平台214家。今年工信部将继续培育认定国家中小企业公共服务示范平台和国家小型微型企业创业创新示范基地。完善中小企业公共服务一体化平台,发展中小企业志愿服务专家队伍,为中小企业发展提供全方位服务。

在加强中小企业合法权益保护上,今年将切实抓好《保障中小企业款项支付条例》的贯彻落实,优化违约拖欠款项登记(投诉)平台功能,制定投诉处理办法。搭建中小企业规模类型测试平台,研究制定中小企业规模类型认定办法,便利各地认定自测、匹配相应政策。继续实施中小企业知识产权战略推进工程,保护中小企业创新成果。将中小企业权益保护情况纳入中小企业发展环境评估,压实责任,推动各地做好工作。

在提升中小企业专业化能力和水平上,今年将实施中小企业专业化能力提升工程,通过3~5年时间,带动孵化百万家创新型中小企业,培育十万家省级“专精特新”中小企业,遴选公告万家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


金融机构要“敢贷、愿贷、能贷、会贷”


对于中小微企业而言,融资难、融资贵是个绕不开的难题。

本次会议强调,金融机构要不断提升能力,做到敢贷、愿贷、能贷、会贷。

在过去的2020年,工信部联合中国人民银行、中国银保监会等部门出台了对中小微企业贷款阶段性延期还本付息、强化中小微企业金融服务、加大小微企业信用贷款支持、规范发展供应链金融等一系列文件。

截至2020年9月末,普惠小微贷款余额达14.6万亿元,同比增长29.6%。工信部联合财政部对小微企业融资担保业务实施了降费奖补,平均年化担保费率降至1.43%。

在缓解中小企业融资难融资贵问题上,今年中国将落实金融惠企政策,加强政企银对接,及时推动出台金融支持中小企业接续政策。推动加大对小微企业信贷投放,扩大首贷、信用贷、无还本续贷政策惠及面,降低融资成本。

工信部还将联合财政部研究完善小微企业融资担保业务降费奖补政策。拓宽中小企业直接融资渠道,发挥国家中小企业发展基金引领作用,加强优质中小企业上市培育,加大对种子期、初创期成长型中小企业的支持力度。

中国社科院工业经济研究所研究员张航燕接受21世纪经济报道采访时指出,近期工业企业的利润有所回升,但企业尤其是中小企业的应收账款仍然居高不下,这反映大量中小企业仍然存在着资金周转上的困难,

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小企业研究中心主任陈乃醒告诉21世纪经济报道,此次会议高度重视中小企业的融资问题,切中了中小企业发展最大的痛点,在解决这一问题上需要“动大手术”,而如何促进金融机构形成“敢贷、愿贷、能贷、会贷”的制度和机制是一项系统工作。

“引导建立‘敢贷、愿贷、能贷、会贷’机制,一直是监管政策的一大特点。建立健全对小微企业敢贷、愿贷的机制,归根到底是解决银行服务小微企业的内生动力问题。”银保监会普惠金融部一级巡视员毛红军说

他介绍,“近期银保监会正在出台一系列差异化监管激励政策和引导措施,就是为了逐一解决‘惜贷’和‘惧贷’问题。”

一是资金端的差异化。通过引导商业银行内部资金转移定价中对小微企业贷款给予优惠,解决银行基层做小微不划算的问题。目前,全国性商业银行对小微企业的贷款,在内部资金转移定价中均按照不低于50个基点给予优惠,一些银行的优惠力度还达到了100个基点以上。

二是内部考核差异化。要求商业银行把普惠金融指标在其分支行绩效考核的权重提升到10%以上,解决小微条线没有绩效的问题。

三是针对不良高的问题,实行风险管理的差异化。监管政策上已经明确提出普惠型小微企业贷款的不良率可以高于各项贷款不良率3个百分点以内的容忍度。在这个基础上考虑银行根据不同分支机构的实际情况,差别化地制定内部容忍度。

四是针对“怕问责”,实行尽职免责的差异化。银保监会对小微企业授信尽职免责工作制定了监管指导性的文件,要求商业银行细化授信尽职免责的内部制度,建立明确的工作机制和申诉异议渠道,为基层员工解除做小微的后顾之忧。

毛红军指出,银行业金融机构将持续加大创新力度,依托大数据、云计算等技术,改进风控模型和业务流程。同时,进一步完善内部绩效考核和激励约束机制,畅通政策传导渠道,调动基层人员积极性,逐步建立完善“敢贷、愿贷、能贷、会贷”机制。